一、新的富陽到武漢物流專線戰略觀與物流,關注經濟發展新的戰略觀
流通現代化的問題,是我國第十個五年計劃開始給與關注問題。最近兩年,這個問題在國內越發受到廣泛的關注。去年十一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我國應對加入WTO工作會議、全國推進流通現代化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上一再強調流通現代化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江澤民主席專門就這個問題發表了重要講話,可以說是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新的戰略觀念的形成。
?。玻埃埃材辏苍露迦战瓭擅窨倳浽谑〖壷饕I導干部“國際形勢與WTO”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烙印很深,這也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搞好流通極為重要,是消費通過流通來決定生產,只有現代流通方式才能帶動現代化的生產,大規模的流動方式才能帶動大規模生產。因此,要大力支持和推動連鎖經營、集中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推動經濟發展,提高競爭力。”
江澤民同志的講話,對于我國理論界和經濟管理領域多年的重要爭論:是生產決定流通還是流通決定生產,作了深刻的結論??梢灶A見,這個結論對于指導我國在新世紀的經濟工作,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優先序安排,對于企業經濟工作重點的認識將會起到戰略性的影響。我們必須面對經濟領域的一個新的格局。這個格局是:生產和流通的關系,隨著社會的進步,已經逐漸發生戰略性的轉變。在這個轉變的主要標志是,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從生產決定,轉向流通決定,流通決定生產,商業資本主導生產,流通的決定作用同時也將決定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發展。這個轉變影響是深刻的:對于國民經濟來講,這個轉變會涉及到國家經濟工作的重心,國民經濟的重點,將會從生產轉向流通;對于企業來講,流通能力也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
這個戰略性的變化,也必將使我國加入之后,面臨一個全新的競爭格局:競爭將會從生產企業和產品轉向以流通為主要內涵的供應鏈。
二、流通決定地位的形成,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社會的大分工,把流通從生產中分離出來之后很長一個階段,流通是帶有附屬性的和派生性的。很長一個階段,分工雖然實現了,但是流通并沒有像“生產”那樣具有完全屬于自己的獨立性格,沒有系統化和規?;?。流通相對于生產,是處于非常軟弱的不可比擬的地位。現代社會,尤其是在市場經濟前提下,市場從賣方市場根本性地轉變為買方市場之后,整個社會經濟領域,結構狀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以生產為核心的社會經濟結構逐漸被消費——流通——生產三位一體的經濟結構所取代。流通也從“生產的繼續”變成了經濟的先導。
傳統經濟學和傳統經濟領域,有非常強的“重生產、輕流通”的傾向。例如,重視生產性勞動而忽視服務性勞動,就使以服務性勞動為主的流通領域研究十分薄弱。流通的先導作用和一定程度的核心作用,過去僅只在“流通立國”的日本得到了認可,但是我們總認為這是日本這樣“彈丸小國”的特殊狀況,并不是普遍真理。以后,在產業革命之后起家的,以生產性產業為支柱美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多年來,美國經濟結構的格局是強大的生產“伸出一只手”去抓流通,社會流通是欠發達的。但是,值得重視的是,近年來也出現了大生產企業自己抓流通,讓位于流通業務外包,依靠社會流通體系去解決流通問題。福特汽車公司垂直一體化王國的破滅,社會流通企業沃爾瑪的迅速崛起是美國這一變化典型寫照。
但是,若干年前還處于短缺狀態下的中國,不可能對此有深刻的感受。一直到我們自己有了通貨緊縮、流通不暢、內需不足的問題之后,一直到我們自己有了這種親身的社會實踐之后,我們才感受到流通的重要性,我們才認識到,落后的、小生產式的流通系統,不可能支持甚至主導現代產業的發展。最近幾年,“物流熱”的主要原因,也是這一戰略性變化的大趨勢使然。
流通決定地位的形成,也正是馬克思所講的發達的商品流通階段的到來,發達商品流通本質是在流通過程中產業資本與商業資本的結合,商業資本預付于生產并且主導生產。
三、新的競爭格局和流通力
在國際分工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前提下,流通與生產地位戰略性的變化,必將導致新的競爭格局的形成。
新的競爭格局可以描述為:產品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轉變為供應鏈的競爭,這個競爭能力的構成可以表述如下:供應鏈的競爭能力=信息(能)力+生產(能)力+流通(能)力
我們對新的競爭格局可以作如下分析:
我國當前的生產力優勢表現在以低成本支持的產品優勢,這一優勢取得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方面是一直到現在還保持的低資源成本優勢;
另一方面是內需支持的大量生產進一步導致的低成本優勢。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雖然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個大國,內需支持的大量生產優勢會長期保持下去,但是,低資源成本優勢是不可能長期保持的,主要原因在于:這一優勢一方面以犧牲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為代價,另外一方面試以犧牲我國內需擴大為代價取得的。所以,未來低資源成本優勢漸逝,信息力和流通力將對新的競爭格局起決定作用由此可見,流通的地位發生巨大轉變之后,提出和研究流通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國有些學者提出流通力來描述新的戰略格局之下流通的問題。流通力的概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法,因為這個提法,可以恰如其分地描述非常巨大的流通領域生產性勞動與服務性勞動所共同構筑的經濟能力和流通的運作能力。這種提法也能夠描述生產和流通這種社會大分工深化之后,流通的獨立性性格和獨立運作能力。鑒于流通力的概念,涉及到傳統經濟學的概念,還有待于在理論上進一步探討,以求得經濟界的共識,本文不打算對這個問題進行過多的探討,本文只打算從“流通能力”這個角度研究一下物流問題。
四、物流是流通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分工的深化,使我們認識到,流通也不是鐵板一塊,流通的進一步分工,已經給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新的境界,就像我們從分子、原子、原子核……這種挑戰極限的認識,每一個層次都不是極限,都有它復雜的結構和廣闊的世界。流通的進一步分工,首先是實現的歷史性的“商物分離”,隨后就是“四流”的結構狀態被人們所認識,即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如果用“力”的概念來進行描述,又可以進一步形成商流力、物流力、信息流力、資金流力等新的經濟能力的概念,它們之間的關系,但現在的認識層次,可以表述為:
流通力=商流力+物流力+信息流力+資金流力
當然,這個公式僅僅是一種結構性的描述,并不是簡單的求和關系,而很可能其中存在加權、倍增等更深層次的關系。
這個公式,應當引起我們重視的是,信息、資金等,并不是本身就形成一種“力”。而是必須在“流”的狀態下(當然是合理的“流” )才能形成“力”。
就流通力這個結構體系而言,也長時間出過輕重偏離的狀況,那就是長時間我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探索商流的形式和有形市場的建設上面,而忽視物流力的發展。商業一條街、大型百貨、貿易中心、倉儲式貨場、多店鋪經營、集貿市場、連鎖經營等等,直到前不久舉國熱衷的以網上交易為主體的電子商務,都是在探討商流力的問題。這個過程中,使我們認識到在流通領域中,也存在著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的問題,原來產業結構問題,不僅僅存在于物質產品生產產業領域之中,這是我們對于產業結構問題認識的深化。
在我們國家客商都還處于較低層次的發展時期,例如發展大型百貨、集貿市場等商流形式的時候,物流的制約還沒有明顯的體現出來,但是當我們進入到連鎖商業、電子商務的高度之后,物流力的足,一下子便暴露無余,物流力不足,不但制約現代流通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他影響我們國家整個經濟運行的水平、質量,也就是說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影響到我們國家在新世紀的經濟素質??梢哉f這是現在的主要矛盾之一。
物流成為流通力的主體,不單單是當前物流出現對于經濟發展的嚴重制約問題,而是和物流本身的屬性和特點有關。從社會再生產的角度來看,國民經濟全部工農業產品生產過程和制造過程,除了在加工和在生長的時間以外,全部都是物流過程的時間。以機械產品的制造為例,生產過程中,加工的時間僅占百分之十左右,而物流時間竟然占到百分之九十,很大一部分生產成本是消耗在物流過程之中;從社會再生產的流通角度來看,全部轉化為商品的工農業產品,都需要通過物流來實現資源的配置,而資源配置成本,主要為物流活動所占有,有一個傳統的例子可以說明這個問題:20世紀前半期美國一個財團曾經從物流的新觀念出發做了大規模調查,發表了“流通費用確實太大”的調查報告書,其中一個重要數據是,以商品零售價格為基數計,社會流通費用占到了百分之五十九,而其中絕大部分是物流費用。
隨著網絡經濟電子商務的發展,商品的交易時間已經可以達到馬克思所言的“等于零或者趨近于零”的境界,在低成本的信息網絡平臺和交易平臺的支持下,電子商務使商品交易發生了巨大的革命,不僅時間縮短,交易速度加快,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商業交易的交易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流通時間和流通成本,絕大部分被物流所占有,物流成本在整個流通費用中的比重,還會有上升的趨勢。“物流力”成為流通力主體的依據就在于此。
我們從理論上對于物流作為流通力的主體原因可以做如下的歸納:
物流的勞動-----流通領域勞動的主體,
流通時間主要取決于物流時間
流通領域大部分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消耗于物流。
本文來源為杭州富陽夏美物流有限公司(http://www.mtvke.cn),轉載請注明。富陽物流公司為您分享新的富陽到武漢物流專線戰略觀與物流。